AI赋能数学课程教学
教研室主任张婷主持会议并致开场辞。她强调,AI技术正深刻重塑数学教育生态,要求教师主动探索AI与教学全环节的融合路径。本次汇报聚焦“备课—授课—评价—科研”四维度,旨在构建“精准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”的教学新范式,推动数学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。
(1)AI辅助教学准备(王红芳、袁方莹)
王红芳、袁方莹教师联合汇报了AI在课前环节的应用实践。王红芳演示了利用豆包平台生成教学资源准备的过程,如引课案例、课程思政点、例题习题设置梯度,帮助学生预判学习难点;袁方莹教师则展示AI学情分析工具,通过错题基因诊断功能定位班级知识薄弱点,自动生成分层预习材料,实现“以学定教”。
(2)AI优化课堂教学(隋欣、徐志鹏、张婷)
三人分别从工具创新、互动设计和作业生成展开: 隋欣以《空间解析几何》为例,借助“几何画板”AI程序动态演示对称点规律,将空间想象难点转化为可视化的动画,显著提升探究效率; 徐志鹏展示利用豆包生成教案,再将教案复制到kimi中,利用kimi生成PPT,显著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; 张婷分享AI智能题库系统,基于教材目标一键生成情境化习题,将习题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难度,适用于不同的学生。
(3)AI驱动教学评价(孙静茹)
孙静茹利用豆包平台,结合《函数的最值》的PPT和教案生成逐字稿以及教学评价标准。
(4)AI支持教学科研(张宇)
张宇展示如何利用AI制作思维导图,以及如何利用AI帮助教师阅读科研文献。
三、部门领导总结
副主任苏晓明肯定了数学教师运用AI赋能数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做法,并提醒大家,合理适度使用确保学生深度思考能力不被弱化。
于伟丽部长提出三点建议:
1.构建校本范式:提炼本次汇报中的AI融合课例(如动态几何演示、错题基因分析),形成可推广的校本资源包;
2.强化数据闭环:依托AI观察系统建立“教学设计→实施诊断→归因优化”的循证教研机制,推动经验教研向科学教研转型;
3.拓展科研协同:鼓励跨校共建AI教学数据库,推动课程资源共享共建.
(撰稿:张宇 初审:徐志鹏 复审:张婷 终审:于伟丽)